- 周颖;孟诗乔;徐灏然;冷皓;
为解决通用大语言模型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中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专为土木工程领域设计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通过多步骤的技术路线构建了CivilGPT模型,包括数据预处理、建立专业知识图谱、生成和优化自动化数据集、分阶段预训练和微调,以及与工程任务的对齐,确保模型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实现准确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此外,建立了基于土木工程资格考试的标准化评测框架Civil-Bench,涵盖13类注册工程师考试题目,包含14 823道客观题和269道主观题。通过测试15个国内外语言模型,结果显示CivilGPT在土木工程知识理解、推理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为土木工程领域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其他专业领域模型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6期 v.53 83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萱;王思哲;苏庆田;
钢结构的加固通常是在原结构有负载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厘清结构初始负载水平对栓接加固钢构件的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168个栓接角钢加固H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研究了影响加固效果的参数,包括初始负载水平、长细比和偏心率。研究表明,对于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初始负载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是不利的,对加固效果的削弱在14%以内,长细比也会影响加固效果,而偏心率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不显著。提出的考虑长细比和初始负载水平来预测加固效果的计算方法,可用于计算负载下栓接加固双向偏心受压H形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2025年06期 v.53 84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端木祥永;俞承序;邹宇;王胜斌;徐栋;
预制混凝土节段梁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传统设计中接缝处钢筋断开的问题,提出了接缝处纵向钢筋连续设计方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节段梁的抗裂性能以及结构耐久性。通过简支节段梁的荷载试验并结合数值分析,对比了新型接缝与传统接缝在开裂荷载、极限承载能力、变形特性和破坏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接缝处纵向钢筋连续布置对节段梁的抗裂性能有明显提高。提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可有效模拟接缝处纵向钢筋连续节段梁以及传统节段梁的全过程受力行为,提出的极限承载能力公式可较准确预测节段梁的受力性能。相关研究表明,接缝处纵向钢筋连续接缝设计为提高预制混凝土节段梁的工程应用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6期 v.53 85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小雷;陈熹俊;张垒;季静;黄烨华;
为修正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中型钢混凝土(SRC)剪力墙的变形性能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12个一字型SRC剪力墙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耗能能力、变形能力、位移延性等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基于骨架曲线的性能状态划分方法和基于破坏现象的性能状态划分方法,两种方法确定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吻合且可相互表征,由此建立构件变形—构件损坏程度—构件承载力的对应关系;基于该研究12个试件和文献收集的92个试件共104个试件的低周往复试验结果,修正了SR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判别准则,建立了SRC剪力墙关键性能点θ1、θ5、θ6的回归公式。最后,基于ASCE/SEI 41-13对建立的关键性能点回归公式进行超越概率调整,修正了SRC剪力墙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2025年06期 v.53 860-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均;王文胜;蒋怡青;姜雁彬;郭洋;马东亚;
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外立面整合性围护系统。系统利用集成设计的方法,将外墙外立面与内装饰材料的外观效果进行了综合考虑,形成了高度复合、一体化、集约化、体现绿色理念和技术美学的装配式围护体系。通过跨专业设计、联合多个专业机构研究论证、典型部位1:1实体模型打样、实物检测分析的方法,研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式和节点构造,并进行了工程实样验证。
2025年06期 v.53 873-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斌;卢文胜;任祥香;
为解决在铅芯热效应下橡胶支座温度场与力学性能退化预测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橡胶支座铅芯热效应评估方法,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融合的技术路线,在物理空间研究自由边界与准真实边界下支座温度场传递规律及边界影响,在数值空间融合物理试验数据在真实边界条件下评估铅芯温度发展与支座力学性能退化。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显示,第一形状系数对支座升降温速率的影响显著;支座外侧橡胶保护层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致使支座自身降温缓慢;钢板-混凝土边界对支座温度场有较大影响不可忽视,应重视对支座边界的仿真模拟;数值模拟再现了物理试验过程,经试验验证分别实现了对支座与钢板-混凝土边界的合理仿真,最后在真实边界条件下实现对铅芯温度与支座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的合理预测;所提方法可为不同参数特征的橡胶支座铅芯热效应评估提供借鉴。
2025年06期 v.53 878-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洋宾;谢雄耀;周彪;林威;曹宇阳;张列学;王承;
为解决盾构隧道结构性能评价较少考虑指标关联性的问题,引入关联规则理论优化网络分析法(ANP)并结合模糊数学建立评价模型。收集并处理各指标数据,采用Apriori算法开展关联规则挖掘,得到各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及关联强度,据此对ANP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并开展盾构隧道结构性能评价。通过关联关系分析各指标间的演化关系,提出盾构隧道维养策略优化思路。从理论角度分析,提出的方法更符合实际工况,以上海市延安东路南线隧道为例开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方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所得结果仅相差3.9%,证明此方法的可行性;关联规则挖掘的结果表明超限累计沉降是结构性能退化的源头因素,应通过限制过大沉降和指标演化前项实现结构性能退化的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安全服役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6期 v.53 88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洪;安宝宝;郑路;武威;
侧重总结块体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心概念从经典锥、形心滑动锥、广义节理锥发展为接触理论的总进入角;配套形成全赤平投影、向量运算、赤平解析、全域切割与接触计算等方法;保留刚体平移失稳基本假设,弱化无限延伸平直结构面和面-面接触几何约束两大基本假设;将面-面接触几何约束条件下临空凸块体稳定分析推广为一般接触几何约束条件下全域任意形态块体渐进失稳分析。此外,提出总进入角接触理论与计算方法用于块体可动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块体理论实质性发展。
2025年06期 v.53 898-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