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257037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

  • 双连梁短肢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损伤分析

    曹杨;李杰;

    依据基于损伤能释放率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一类新型钢筋混凝土双连梁短肢剪力墙进行了数值仿真.考察不同位移水平下应力分布变化以及典型位移时刻受拉与受剪损伤演化过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仿真结果不仅揭示了双连梁短肢剪力墙结构受力全过程中非线性反应发展主线,而且从微观损伤层次再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反应.

    2007年12期 1587-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火灾下轴向约束钢梁的样条有限元法

    王培军;李国强;

    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平面样条梁单元,并用其进行了火灾升温条件下沿截面温度分布不均匀轴向约束钢梁的受力分析.以节点的弯矩和轴力平衡为条件建立基本方程,可方便地考虑轴力的二阶效应和升温条件下材料的非线性,并可考虑温度沿截面的任意分布形式,避免了常规有限元法在单元刚度矩阵中考虑这些因素的复杂性.算例表明,该样条梁单元有足够的精度,且求解速度快于常规有限元法的壳单元.

    2007年12期 1592-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宋怀金;苏益声;罗永峰;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型钢混凝土(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利用数值迭代法编写了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承载力计算程序,由该程序可求得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N-M及Mx-My相关曲线,并能得到其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可知,SRC异形柱比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土(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很多;最后给出了SRC异形柱的实用设计计算步骤.

    2007年12期 1597-1601+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固体废弃物大直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高丽亚;冯世进;陈云敏;孔宪京;

    参照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的主要成分,人工配制MSW试样,利用大型三轴剪力仪进行固结排水剪试验,研究MSW的剪切强度特性.由于MSW内部孔隙很大,导致固结过程中体变量非常大,固结时的体变与轴向应变基本成直线关系;当轴向应变达到15%时,剪切强度还在继续增长,MSW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加工硬化型.破坏应变取值不同,MSW的强度参数c和φ差别很大.通过对比发现,现场静力触探试验得到的强度参数与室内大三轴试验破坏应变取为10%时得到的强度参数c和φ比较接近.

    2007年12期 1602-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方法研究

    张澎涛;范立础;

    总结了城市河道桥梁除交通功能以外的一些功能,提出了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的理念,提出了桥型规划的三系列汇交原理,即考虑桥梁功能与路网、区域功能协调匹配的城市规划系列;考虑整条河道桥梁结构形态总体协调的桥梁自身系列;考虑桥梁与周围环境构成的景观系列.对同一条城市河道上的桥梁,要形成和谐的桥梁序列都应该是这三系列汇交的结果,介绍了该原理在苏州河桥型规划上的应用.提出的理念和原理对国内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和景观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年12期 1607-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交通运输工程

  • 沥青路面车辆超载定义分析

    胡小弟;孙立军;

    传统意义上车辆超载是指车辆当前负荷高于该车型的额定载荷,实际上,由于轮胎接地压力并不是简单的圆形均匀分布,而是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因而两者计算出来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很不一样.利用笔者实测的轮胎接地压力分布,分析了不同车辆轮胎不同胎压、不同负荷时,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不仅当车辆负荷超额时,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显著,而且当负荷不超额但轮胎胎压很高时,其对路面结构的影响也十分不利;同时,轻型货车负荷超载和(或)胎压超限时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7年12期 1612-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从温度分布频率探讨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

    曹丽萍;董泽蛟;孙立军;

    目前对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时的永久变形上,而忽视了中低温度下永久变形的累积.为此,首先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部分实测小时路面温度分布情况以及预测全年小时路面温度分布情况;其次,采用沥青路面分析仪(APA),在室内实测了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最后,分析了温度与永久变形的关系.研究表明,沥青路面50℃以上温度的永久变形所占比例非常少,中低温度下的永久变形是不能忽略的.因此,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研究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问题.

    2007年12期 1617-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级配离析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李立寒;麻旭荣;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混合料级配离析状态和离析程度对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路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离析程度下,粗集料离析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大于细集料离析的影响.在粗集料集中区域,由于空隙率过大,吸水性和渗水性增大,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极为不利,还将大幅度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和强度.在细集料集中区域,压实空隙率过小,虽然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无不利影响,但将使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滑性显著降低.

    2007年12期 1622-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交通方式选择的公交出行需求预测

    周雪梅;张显尊;杨晓光;劳云腾;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立足于影响公交乘客意愿和出行选择的公交服务水平因素分析,应用期望偏好(SP)调查方法得到国内2个城市出行选择行为特征数据,分析国内城市出行者意愿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慈溪市的数据建立了考虑个人特性和出行时间及成本等选择特性因素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对公交出行需求进行了预测,并结合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特征调查数据和出行比例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公交优先发展策略.

    2007年12期 1627-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路段二级模糊评判的路网运营安全性研究

    王晓飞;郭忠印;

    将影响路段全天候运营安全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在规范和一定的数据统计基础上,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梯形隶属函数,对道路运营安全服务等级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提出根据各路段在路网拓扑结构中的重要程度、两端连接路段的数量、路段历史交通量以及道路设施类型等4个方面,确定路段权重的思想,并通过对路段评判结果的加权求和来评定高速公路路网安全性.最后以算例说明评价过程.

    2007年12期 1632-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道路立交线形动态拖动设计关键技术

    袁胜强;

    提出了道路立交线形动态拖动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分析了缓和曲线计算精度,建立了动态拖动模式设计模型,提出了约束满足条件下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算法.

    2007年12期 1637-1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事故黑点案例分析

    潘晓东;蒋宏;杨轸;

    根据实际事故黑点的行车实验,表明在事故黑点处,汽车的侧向加速度增大,驾驶员心率比一般路段增加了20%以上,加大了驾驶员心理生理负担程度.同时通过道路透视效果分析发现,小半径曲线线形视觉效果不良,是导致驾驶负荷过大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基于事故成因提出了道路交通改善措施.

    2007年12期 1642-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城市生活垃圾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源分布特征

    郑仲;何品晶;章骅;邵立明;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氢火焰气相色谱(GC-FID)方法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各物理组成中6种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PAEs在生活垃圾各组成中出现的频率顺序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并且DEHP和DBP在垃圾中的总含量最高.就垃圾物理湿基组成而言,塑料是垃圾中DEHP的重要贡献者(4.80~96.88μg.g-1).而布类和纸类中的DBP和DEHP含量均较高,其干基样品含量范围接近于塑料样品.厨余、果类和竹木中PAEs的种类最为丰富,而渣石和玻璃样品中的PAEs含量则较少.

    2007年12期 1646-1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有机改性沸石覆盖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

    林建伟;朱志良;赵建夫;马红梅;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铵(HDTMA)有机改性沸石,研究了该改性沸石覆盖底泥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①当HDTMA负载量为沸石外部阳离子交换容量(ECEC)的207%时,有机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的效果最佳;最佳负载量条件下的有机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为0.644 mg.g-1,常数K为0.295 L.mg-1;pH值对有机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共存阴离子(NO3-,HCO3-和SO42-)的存在会抑制有机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②最佳HDTMA负载量条件下有机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为13.0 mg.g-1,常数K为0.011 9 L.mg-1,且与天然沸石相比单位质量改性沸石的吸附量降低了20%左右.③有机改性沸石覆盖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但有效抑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缩短了1/5;有机改性沸石覆盖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与天然沸石相比大大加强,且投加的有机改性沸石越多,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越好.

    2007年12期 1651-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β-FeO(OH)对水中砷的吸附作用

    马红梅;朱志良;张荣华;赵建夫;

    采用FeCl3强迫水解法制备的β-FeO(OH)作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水体中微量As(V)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影响As(V)吸附的因素(如pH、离子强度、干扰离子影响)及β-FeO(OH)吸附砷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β-FeO(OH)能够在较宽的酸性范围(pH3.5~7.0)有效吸附砷,其吸附等温线能够用Langmuir吸附模型很好地描述,最大静态吸附容量为23.42 mg.g-1.吸附速度较快,4 h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速度方程.除PO43-外,常见阴离子不影响砷的吸附,并且β-FeO(OH)对As(V)的吸附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对β-FeO(OH)吸附砷机理进行了探讨,预测了β-FeO(OH)对As(V)的吸附是静电非专性吸附及配位络合专性吸附作用的共同结果.

    2007年12期 1656-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黄浦江河口建闸对内河水环境的影响

    张海平;姜卫星;顾国维;

    应用一维水动力、水闸调度、水质的综合数值模型,定量分析了规划中的黄浦江河口挡潮闸对内河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挡潮闸建设总体上对黄浦江水质有改善效果,可减少污水在河道内回荡、滞留的时间,防止污水团上溯.另一方面,挡潮闸的运行将使内河水体流动变缓,复氧能力下降,从而使溶解氧质量浓度总体下降,并使河道排污口附近局部水体水质恶化.建议挡潮闸的建设应与黄浦江沿岸排污口和支流的治污截污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2007年12期 1661-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水热法制备高折射率的HfO2光学薄膜

    王生钊;沈军;罗爱云;刘春泽;

    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HfO2胶体,用旋涂法镀制了单层HfO2介质膜.采用多种仪器设备对薄膜进行性能测试和表征,并用输出波长为1.06μm、脉宽为10 ns的电光调Q激光系统产生的强激光测试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研究表明,水热合成技术制备的HfO2薄膜具有较高的激光损伤阈值、折射率和较好的平整度.对HfO2薄膜激光损伤形貌和成因进行了研究.

    2007年12期 1666-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含不同矩形孔各向异性板孔边应力状态

    李成;郑艳萍;

    针对含矩形孔的复合材料板,根据非均质各向异性弹性理论,建立了基于准确的边界条件的边界积分方程,得到开口结构的应力分布,给出了含矩形孔复合材料板的精确解析解.按照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不同的矩形孔在偏轴荷载作用下对孔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进行探讨.

    2007年12期 1670-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机械、车辆与热能工程

  • 制造企业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组合优化方法

    齐从谦;甘屹;

    将制造企业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组合抽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改进的蚁群算法——"小生境蚁群算法"及"小生境信息差"的创新概念并对其进行优化求解,在正反馈环节中引入时变参数并利用经验信息和启发信息进行解算,从而有效地防止遗传算法中的"早熟"和基本蚂蚁算法中可能发生的"停滞"状态,获得选择合作伙伴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2007年12期 1674-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快速模具低压灌注过程的智能控制

    冯小军;李爱平;马淑梅;

    为控制生产过程按照期望的工艺进行,根据低压灌注过程的工艺特点,设计了具有在线辨识功能的基于多层前馈(BP)神经网络整定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智能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例仿真.采用积分分离控制进一步改善了系统的响应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稳定,控制方案可行,系统对典型信号和给定规则具有良好动态响应性能,并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

    2007年12期 1680-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 振幅调制-非线性调频信号测量声场的脉冲响应

    莫方朔;盛胜我;

    提出采用振幅调制-非线性调频(AM-NLFM)信号测量声场的脉冲响应,AM-NLFM信号基于相位驻留原理的调制方法.该信号在测量声场脉冲响应时,具有良好的抗系统非线性失真和时变影响的能力,可以降低非周期傅里叶变换时的频谱泄漏,且可以根据任意频谱调制而能保持很低的波峰因数.实测表明该信号可以有效提高脉冲响应测量的速度与精度.该信号也可用于电声系统传递函数的测量中.

    2007年12期 1685-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测量科学与技术

  • 上海市人口分布分形的时空演化

    冯永玖;刘妙龙;童小华;

    基于分形理论以街道(乡镇)为单元,对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1994—2002年的人口资料进行研究,测算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D0)和相关维值(D2)以及相应的相关系数,发现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人口分布分形性态明显,不同地域层次的人口分布分维值呈现不同的时间演化趋势,利用分形很好地解释了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当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同时本研究也涉及人口分布数据分形处理的误差和及其影响的探讨.

    2007年12期 1690-1694+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GPS大坝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模型

    兰孝奇;黄晓时;刘迪;

    考虑到GPS大坝变形监测网的特殊性,提出了以站心地平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的GPS大坝三维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模型;提出了应用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拟稳点(或固定基准点)的相对稳定性进行检验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平差采用拟稳平差的方法.用VB语言开发了GPS大坝三维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并对某大坝GPS变形监测网的三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学模型更适合于GPS大坝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

    2007年12期 1695-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一种线性提升小波的方向断面边缘检测法

    林怡;陈鹰;

    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提升小波的方向断面边缘检测法.构建了一组提升小波预测函数,并推导了一个线性更新函数.通过对原始影像进行"分裂"、"预测"与"更新"运算,实现影像的小波分解,并利用分解后的小波系数构成影像的小波梯度图和方向图.在小波方向图和梯度图的引导下,根据方向断面检测原理实现影像的边缘提取,也利用方向图实现了边缘的跟踪与准确定位.结果表明,由于方向图对于线性特征更加敏感,所提出的方法对于线性目标的检测更加有效.

    2007年12期 1699-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科学

  • 三维超球上自同构群中共轭类划分

    朱小林;陆洪文;贺君燕;刘丽;

    基于计算利用Selberg迹公式导出的n维超球上尖点形式空间的一个维数公式,对3维超球上自同构群中元素按共轭类划分为:纯量矩阵共轭类,正规椭圆元共轭类,双曲椭圆元共轭类,双曲元共轭类,抛物元共轭类,并通过群中元素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各共轭类进行了刻画.

    2007年12期 1704-1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基于人耳模型的声像图分析乐音的协和度

    顾春;盛胜我;赵跃英;

    引入了人耳模型并计算其声像图来分析简单乐音的协和度.人耳模型模拟了人的心理和生理过程,通过该方法来寻找乐音的协和度与听觉客观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主观感受和客观分析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研究发现,稳定的和声音程具有稳定的声像图;声像图可以有效地判别简单乐音的协和程度,即简单乐音的协和度可通过声像图中纵向排列"整齐"的明亮条纹的数目以及相邻两明亮条纹间各阶分叉结构的数目来表征.

    2007年12期 1708-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改进PRM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模型

    杨洋;胡克瑾;

    归纳和剖析了目前国际上主要几种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建立了基于改进绩效参考模型(PRM)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引入了模糊去量纲化方法,消除了指标量纲差异,在综合评价阶段建立了面向绩效价值链的评价算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

    2007年12期 1713-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收益-风险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黄定轩;尤建新;杜波;

    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基于收益-风险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基于风险-收益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演化与企业和项目组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相关,系统的演化方向由双方在劳务清包模式中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等的综合影响决定.提高建筑企业与项目组从劳务清包模式中的获利能力将有助于推广劳务清包模式.

    2007年12期 1718-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核心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王云才;王书华;

    依据景观特征性、典型性、差异性、可靠性、全面性和主客观结合性的原则,初步构建景观旅游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评价体系,共选取25个指标(其中吸引力评价11个、生命力评价9个和承载力评价5个)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6个级,对AVC进行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可游度的计算与分析,将风景旅游地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差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北京市郊区县延庆为例,进行了景观AVC与可游度评价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一级和二级可游度地区是在近期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主体功能区;三级和四级地区则应当将景观生态保育、资源保护作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目标.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可以推进区域景观旅游的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

    2007年12期 1724-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