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256937

  • 约束钢梁高温下大变形状态分析

    李国强;郭士雄;

    根据约束钢梁高温下大变形状态下的内力平衡方程,从理论上推导了约束钢梁随温度变化的过程,推荐了一种高温下处于大变形状态的约束钢梁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验证.根据提出的理论方法,研究了梁端轴向约束刚度、转动约束型式、荷载作用大小等因素对约束钢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2006年07期 853-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附加阻尼器对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效果

    叶爱君;范立础;

    基于流体粘滞阻尼器自身的力学特性,分析了附加流体粘滞阻尼器对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效果,着重分析了阻尼器参数、输入地震动特性(加速度峰值和频谱特性)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粘滞阻尼器能显著地减小梁端纵向位移,减震效果取决于阻尼器参数,并对地震动特性很敏感.

    2006年07期 859-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0 ]
  • 摩擦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试验研究

    周海俊;孙利民;时晨;

    通过人工激振后测自由振动衰减,得到了拉索-摩擦型阻尼器系统的对数衰减率.试验结果表明,安装摩擦型阻尼器后拉索阻尼有了很大的提高;试验测得的对数衰减率值与拉索的最大振幅及模态均相关;实测所得到的对数衰减率-振幅及模态关系和Main提出的理论计算结果,在拉索所能获得的对数衰减率最大值及对数衰减率值随振幅及模态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然而在振幅的幅值对应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非线性较强的摩擦型阻尼器,Main提出的理论仍需进行修正方能在阻尼器优化设计中应用.

    2006年07期 864-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苏通大桥斜拉桥静力稳定分析的综合比较研究

    苗家武;肖汝诚;裴岷山;张喜刚;

    结合苏通大桥科研专题与国际咨询审查成果,系统地就国内外研究中对大跨度斜拉桥静力稳定分析中所采用的加载方式、判定准则及其结论上的异同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研究,并指出一些亟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006年07期 869-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灰色聚类法在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中的应用

    陆洲导;李灿灿;李刚;

    将灰色聚类法用于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中.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结构可靠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确定聚类指标、评定等级量化标准及聚类灰类.通过构造白化权函数进行灰色聚类分析.灰色聚类法,不仅能够相当正确地判别结构的可靠性等级,而且在灰色聚类系数矩阵中显示了各样本对于不同鉴定等级的隶属程度.

    2006年07期 874-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磁流变智能基础隔震系统的试验研究

    王焕定;付伟庆;张永山;刘文光;

    橡胶垫隔震结构在遭遇大的罕遇地震时,由于隔震层的位移过大,会引起隔震层的破坏.在加入常规被动阻尼器后,隔震层位移得到减小,但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将要放大.这个过大的绝对加速度将使结构内部的物品遭到破坏.为此,采用磁流变(MR)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不同算法和控制策略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智能隔震系统相对一般被动隔震装置,能同时减小上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

    2006年07期 880-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开挖路面结构修复三维有限元分析

    凌建明;罗志刚;吕荔炫;袁文平;

    运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构建了开挖路面结构修复分析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明确了修复的病害机理以及城市道路路面开挖传统原结构修复技术的缺陷.基于变形控制的敏感性分析,讨论了修复区域回填土路基与基层模量、接触面摩阻力及修复方式等因素对路表弯沉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修复区域回填土路基模量、适当向两侧开挖台阶是保证开挖路面修复后使用性能的有效措施.

    2006年07期 886-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公路隧道高强地基水泥路面轴载换算研究

    杨群;郭忠印;石春香;

    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轴载换算公式仅适用于基层顶面模量不超过212 MPa的情况,不能解决公路隧道基岩强度较高下的轴载换算问题.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临界拉应力,根据疲劳损伤原理推导了轴载换算公式.得出了公路隧道高强度地基下的单轴双轮、双轴和三轴双轮的轴载换算公式,可用于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厚度设计与寿命预估.

    2006年07期 89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考虑层厚的路面弯沉修正系数研究

    胡春华;孙立军;

    路表弯沉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常常存在较大偏差,需以弯沉综合修正系数调整.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弯沉综合修正系数F缺乏对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考虑,且存在“反常现象”,即随着土基模量的增大,设计厚度也增大的现象.通过现场试验路的测试分析,提出了新的F计算式,以反映F随不同路面结构层厚的变化规律,适应不同层厚的路面结构.

    2006年07期 895-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错峰出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杨晓光;褚浩然;

    介绍了国内外错峰出行的研究与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该制度对交通系统的作用机理.由于交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联,考虑了交通产生点和吸引点在空间的分布、出行量大小和职业类别比例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居民通勤、通学出行随时间分布的模型,并根据错峰上班实施前后出行随时间分布的规律,建立了错峰上班的交通影响模型,给出了评价交通效益的参数,用于该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并实际调查不同时间段小型路网区域的流量,使用宏观交通仿真软件反推起讫点(OD)矩阵,根据文中建立的模型计算交通效益,得出相关结论.

    2006年07期 899-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拥挤交通网络中交通分配和信号控制的组合

    周溪召;蒲琪;

    提出交通网络中交通分配和信号配时的组合模型.模型被表示为两层规划.低层表示具有排队约束的Wardrop均衡模型,预测驾驶员对信号控制模式如何响应.上层确定最优信号控制以达到网络出行时间最小.

    2006年07期 904-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研究

    韩胜风;陈小鸿;

    从道路断面各要素所必须的最小宽度和道路网规划指标间的协调两方面,来探讨我国大城市合理的道路红线宽度.同时,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所订道路宽度提出修订建议.

    2006年07期 909-91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三维激光扫描多视点云拼接新方法

    蔡润彬;潘国荣;

    提出了一种新的多视点云拼接算法.该方法首先根据点云观测数据,以一个二维平面网格以及网格中各网点所对应的Z坐标来拟合参考点云;然后采用公共点对法将目标点云概略拼合到参考网格点云;最后,计算目标点云中各点至网格点云中相应网眼的距离,并以所有这些距离的平方和最小为准则,采用最小二乘法迭代解算点云坐标转换参数.实例证明,该方法算法可靠,操作简单,计算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006年07期 913-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精密点定位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陈义;

    详细给出精密点定位的观测方程、改正模型、平差模型和算例,根据计算模型建立了计算系统和设计了软件,利用同济大学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给出了计算结果.当仅考虑地球自转改正、卫星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改正、相对论改正等影响时,静态解与已知坐标的差异小于12 cm,均方根(RMS)小于5 cm.

    2006年07期 919-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AF2400-SiO2疏水复合光学薄膜制备及其表征

    汪国庆;沈军;谢志勇;吴广明;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低折射率二氧化硅(SiO2)增透薄膜,用AF2400(Telflon)对薄膜进行表面处理得到AF2400-SiO2疏水复合光学薄膜.对薄膜的表面形貌、疏水性能、光学性能等进行测试,结果显示AF2400-SiO2复合光学薄膜表面平整,折射率为1.21,疏水角可以达到110°~120°.

    2006年07期 924-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过程温度模型

    张东;周剑敏;吴科如;

    基于集总参数法和矩形相变等效比热假设建立了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温度模型.该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利用该模型定量研究了环境温度、相变潜热、相变温度范围和换热效率等多种因素对相变行为的影响,初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温度对相变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该二时间呈指数形式下降;相变材料的潜热对相变开始时间没有影响,对相变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持续时间随潜热线性增加;相变温度范围对相变开始时间也没有影响,而相变持续时间随相变温度范围的增加平缓地增加;相变材料与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显著影响相变过程开始和持续的时间,二者随换热效率的提高呈指数形式下降.

    2006年07期 928-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短切碳纤维-铁氧体填充的复合材料吸波性能

    沈国柱;徐政;蔡瑞琦;

    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M型掺杂六角铁氧体,研究了该铁氧体、短切碳纤维以及玻璃纤维制成的单层和双层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铁氧体和短切碳纤维混合填充的复合材料反射率在-10.0 dB以下的有效带宽为3.5 GHz;而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面层的双层结构吸波材料在9.8~18.0 GHz范围,有效带宽达到8.2 GHz.

    2006年07期 933-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优化匹配及性能仿真

    杨伟斌;吴光强;秦大同;鞠丽娟;

    制定了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并依据整车结构及控制策略,修改了ADVISOR软件的相关模块,建立了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模型.采用性能等级数值方法,分析了发动机功率的变化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和节能目标值的前提下,确定了各部件的具体参数.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方法,分析了变速器各挡速比对整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各挡速比的范围.对所匹配车辆的动力性及其在几种循环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进行了仿真,并与动力性相近普通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6年07期 937-942+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公交车行驶工况的调查和研究

    杜爱民;步曦;陈礼璠;余卓平;

    以上海市的道路及其车辆运行为研究对象,运用覆盖率、路段频度和等概率抽样等方法,规划能够代表上海市公交车典型运行线路,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实际运行数据的采集.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运用短行程、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上海市公交车的实际行驶工况.

    2006年07期 943-946+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摆式客车倾摆控制系统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张济民;张继彤;任利慧;

    考虑伺服电机及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对车体倾摆的影响,并包括伺服电机的饱和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在内,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非线性特性的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进行辨识研究,建立摆式客车伺服系统神经网络非线性模型;提出在摆式客车中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结合鲁棒控制的复合控制系统,解决这类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即应用神经网络进行辨识及预测控制.研究表明,从理论及工程应用角度看神经网络预测控制都是切实可行的,为在摆式客车倾摆控制系统中应用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2006年07期 947-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旋风收尘器系统中高温净化焚烧烟气实验研究

    梅红生;陈德珍;林瑜;茅清希;

    实验研究了中高温区(450~780℃)带有水平进口烟道的旋风收尘器系统内石灰净化HCl气体的净化效果以及对石灰和石灰净化酸性气体HCl后的产物的收尘效果.研究表明:该系统在n(Ca)/n(Cl)为2左右时,石灰对HCl气体的净化效率为25%~55%,并在650℃左右出现峰值;石灰及其反应产物的收尘效率在50%~98%范围内变动并且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在650℃以下,收尘效率均高于70%.石灰及其反应产物在温度升高时因熔融和凝并使颗粒度增大;但同时它也容易在收尘器内壁粘附使收尘效率下降;维持收尘器内壁的光洁可提高收尘效率.综合考虑HCl净化和收尘效率,垃圾焚烧烟气的高温净化温度应在600~650℃范围内.

    2006年07期 953-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粒度计算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李道国;苗夺谦;杜伟林;

    介绍了粒度计算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详细论证了基于词计算理论的一种粒向量空间,研究了基于这种粒向量空间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工神经网络的时效性、知识表达的可理解性,并能增强人工神经网络的功能.

    2006年07期 960-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新的票据自动识别系统

    张红云;苗夺谦;夏富春;王真;

    设计了一种基于主曲线和粗糙集方法相结合的新颖的票据自动识别系统.首先提出一种高效的数字框定位技术、边框处理方法,并用于从票据中提取待识别数字串;然后建立有效的数字串分割算法来分割数字串;最后利用主曲线和知识约简算法进行数字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为各种票据自动识别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6年07期 96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树的拉普拉斯特征值的部分和的可达上界

    贺金陵;郭继明;

    图的拉普拉斯矩阵是图的度矩阵与其邻接矩阵之差,本文主要给出了树的拉普拉斯矩阵的前k个特征值的和的可达上界.

    2006年07期 970-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Ray可解方程组的有向图

    李琳;

    在给出了系数矩阵为方阵,复线性方程组为ray可解以及非负ray可解的图论特征刻画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具有这些特征刻画性质的带ray有向图及其基础有向图,得到了W+-ray可解、W-ray可解带ray有向图及其基础有向图的特征刻画.

    2006年07期 973-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机械可调一维光子晶体

    许震宇;

    设计了机械可调的一维光子晶体,它由沉浸在空气中的多层高折射率介质构成.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这种晶体的可调性.计算结果表明,均匀改变介质层之间的距离,会使带隙的位置发生变化;如果改变某空气层的厚度,会在光带隙中产生缺陷态,缺陷态的位置随该空气层的厚度的改变而改变.这种调节方法具有快速、非破坏性、连续调节等优点.

    2006年07期 978-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电荷耦合器件型折射率测定仪的研制

    孙文光;章昌奕;马宁生;

    基于折射定律设计光路,利用线阵电荷耦合器件(CCD)对光斑位移进行检测,研制成功小型的能够测量透明介质折射率的仪器,设计的测量折射率的范围显著增加.介绍了该仪器设计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并通过对一些材料折射率的测量,证明其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

    2006年07期 981-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股市短期收益反转及成交量效应

    肖峻;王宇熹;王奕俊;

    运用Lo,Mavkinlay反转策略设计,Jegadeesh,Titman反转收益分解框架,并引入成交量对中国股市短期(周)反转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短期(周)收益反转,反转强度与公司规模相关.反转收益主要来源于对公司特有信息的过度反应,而并非由“领先-滞后”结构驱动.引入成交量冲击能够显著优化反转策略,成交量包含了未来股价走势的重要信息.

    2006年07期 985-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合理区间模型

    丘健明;陈俊芳;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灰色理论测算出了“十一五”期间投资率的下限,运用投资效益指标得出了合理的投资率上限,并对投资率的合理区间进行了国际比较.

    2006年07期 99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