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09期 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家林
<正>30年前,同济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系,其前身是1970年创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首批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同时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海洋地质系更名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98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2000年和2001年,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更名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30年来,海洋地质学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系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一个在国际海洋地质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发展之快,出人意料。然而,这30年的学科建设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的建系也说不上是多高的起点。作为保密专业的海洋地质,在精神上带有“文革”后期的种种限制,在物质上又缺乏海上工作的起码条件。正是靠着全体师生的无私奉献和创业精神,才建成了海洋与地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正是靠着30年来许多同志尤其是这里没有提到名字的同志们的同心协力、辛勤耕耘,才取得了今天学科建设的成功。本文无意为这30年的经历作全面总结,只想从中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经验。现仅结合我与院里老师们的一些认识谈几点体会。1开放办学,博采众长海洋地质专业是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资源勘探的背景下建立的,符合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得到了当时国家计委地质局和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全力支持。在当时一无经验、二缺人才的情况下,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走向与海洋地质有关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国内相关的院校,向他们请教学习。当时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的几个地质学院,当了解到同济新建海洋地质系时,在提供教学资料、指导实习、合作科研直至接纳毕业生等方面给予了多方支持。请进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1979年底,聘请了当时在地质矿产部工作的3名海洋地质界著名专家朱夏(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业治铮(海洋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和刘光鼎(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担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第二年即1980年,他们3位同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这3位兼职教授不仅在指导学科发展方向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身体力行,分别在同济大学亲自组建了大陆边缘和盆地分析、海洋沉积和综合地球物理3个研究方向,亲自授课,培养研究生,制订教学及科研工作计划。目前活跃在我院第一线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相当一批就是这3位院士培养的学生。近10年来,我院又陆续聘请了国内以及欧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我院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他们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尤其是在开展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5年09期 1129-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湘君,汪品先,王晓梅
,贺娟
我国最近发现的早中新世季风记录,对东亚季风系统何时形成又提出了疑问.现代季风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打乱了行星气候系统纬向分布的带状模式,因而地质记录中季风气候地理模式的出现,就应当意味着季风系统的建立.据此汇总了中国大陆125个地点所获得的古植物和岩性资料,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分带模式:早第三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横跨中国大陆,而晚第三纪至今的干旱带仅局限在中国西北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时气候系统的大改组,就是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证据.其后,季风系统在晚第三纪又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15~13Ma前、8Ma、3Ma前干旱气候的加剧和季风系统的加强.所获得的新资料并不支持亚洲季风系统起源于约8Ma前这一观点,而认为东亚大约是在晚渐新世向季风气候转变这一假设更为合适.
2005年09期 1137-1143+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马在田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从Ricker开始研究地震分辨力至今已经50多年了,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原始地震观测道的垂向分辨力上.近年来开始讨论地震偏移成像的空间分辨力的概念.Beylcin,Wu和Toksz,Seggern,Vermmer,Chen和Schuster等人做过成像分辨力的研究,但都是根据定性分析或试验讨论影响地震成像分辨力的若干因素.据此在明确分辨力与分辨率的定义之后,从理论上对地震成像分辨率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式.影响地震成像空间分辨率在三维情况下有八项因素.它们分别为地震波的频率f、波的传播速度v、炮检距2h、炮检距中点M距成像点的地面位置(原点O)的水平距离L、中点M与原点O的连接线的方位角α、成像点深度z、计算成像分辨率的空间方向矢量的方位角θ(从x方向逆时针计算)和该矢量与正Z轴的夹角β.每个因素均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频率和速度可合并为波长λ.这些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观测参数,如λ和h;第二种是成像孔径参数,如L和α;第三种为地质参数,如z,β和θ.通过地震成像分辨率定量分析获得以下几点重要认识:成像分辨率随波长的减小而提高;成像分辨率随成像点的深度增大而降低;成像孔径内的最大炮检距地震道应限定其空间分辨率大于等于1/2;最大分辨率的地震记录位于地面点(lm,θm)上,其中Lm=-ztanβ,θm是根据计算需要事先给定的,它对应地层的上倾方向.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应当将孔径中点放在(lm,θm)上,孔径大小由最远道的空间分辨率为1/2所限定.此外,还讨论了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的空间分辨率,并证明在讨论垂直成像分辨率(β=0)的情况下两者是相同的,否则二者是不相同的.
2005年09期 1144-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光鼎
通过回顾人类对固体地球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地球物理的先导作用.结合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演化史讨论,重点阐述了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是中国油气二次创业的主要方向,进而从论述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了地球物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研究思路与方法,强调了要遵循“一、二、三、多”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原则,最后又指出,要重视开展针对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沉降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的动态数值模拟工作.
2005年09期 1154-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郑洪波,黄湘通,向芳,朱利东
首次将宇宙成因核素10Be方法引入对长江流域地表侵蚀速率的研究.对长江流域东西子流域的对比发现,长江干流西部流域10Be含量普遍高于东部流域,这主要与长江上游高海拔导致的核素产生率高有关;西部流域主要支流10Be含量较低,反应了较高的侵蚀速率.通过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和沅江不同子流域的10Be含量与侵蚀速率关系模型,估算出岷江—大渡河流域平均侵蚀速率为300~500mm·ka-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沅江—湘江流域侵蚀速率为30~50mm·ka-1.与水文数据推导的侵蚀速率相比而言,二者在数量级上基本一致,反映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法在估算侵蚀速率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研究长江流域侵蚀与沉积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
2005年09期 1160-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前裕,钟广法,耿建华,邵磊
地球系统科学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生物和气候现象开展综合研究,分析其内在机理的联系.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前缘的发展态势,认为应力场和浊流沉积的综合研究将在揭示灾难性地质现象的控制机理、阐明油气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的同时,为探讨地壳构造变化提供区域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指示地壳活动的阶段性,还将有助于恢复地幔-地壳-地貌-水流的系统演化历史.特别是深海浊流沉积的综合研究,可望成为“走向深海大洋”、开展深海地学综合研究的另一突破口.
2005年09期 116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经历了明显变化:从1.53~0.9Ma,营养跃层深度逐渐变浅;自0.9Ma起营养跃层开始变深并保持到0.48Ma;0.48~0.28Ma之间是营养跃层深度明显变浅的一个时期,在这以后营养跃层逐渐变深.根据颗石藻得出的海水营养跃层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基本一致,也与根据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得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比ODP807站和南海ODP1143站F.profunda数量百分比和初级生产力变化曲线,两站在0.9Ma以前变化的趋势相反,而0.9Ma以后基本一致.说明0.9Ma以前暖池核心地区与边缘区上层海水的变化有差异,而0.9Ma以后两者则趋同.
2005年09期 1172-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廖宗廷
,陈跃昆2005年09期 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邵磊,雷永昌,庞雄,施和生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变的直接证据.化学蚀变指数显示珠江口盆地在32,23.9,16Ma时期存在物理风化增强而化学风化减弱的突变事件,指示了由于构造运动造成母岩短时期内强烈快速的剥蚀作用,从而引起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突然降低.根据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ODP1148站沉积物与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亲缘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同的物源.
2005年09期 117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4 ] |[阅读次数:0 ] - 廖宗廷,马婷婷,周征宇,陈跃昆
介绍了Rodinia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华南相关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以及从Rodinia到Pangea的演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从Rodinia裂离后,其间在Gondwana形成时,可能发生过湘桂地体、云开地体、浙闽地体、保山地体和腾冲地体的碰撞拼贴造山作用过程.在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这些地体随古特提斯洋的开启而与扬子陆块裂离,并逐渐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之后又随Pangea的形成而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拼贴增生.因此,Rodinia,Gondwana,Pangea等的形成、裂解和裂离后地体的拼贴增生是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之一.Rodinia应该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
2005年09期 1182-1185+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马婷婷,廖宗廷
流体包裹体广泛存在于宝石矿物中.目前流体包裹体在宝石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宝玉石成矿理论研究、合成宝石的理论及方法研究、处理宝石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以及宝石的合成、处理及产地鉴定等几个方面.其中在宝玉石成矿理论研究中应用的较多,在合成、处理及鉴定宝石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初级探讨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引入为解决许多宝石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宝石鉴定方面,但是其应用还有赖于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地质信息的综合运用.
2005年09期 1186-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征宇,廖宗廷,马婷婷,袁媛
三岔口软玉矿区野外考察后发现三岔口软玉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呈渐变接触产于火成岩体与碳酸盐岩之间的接触交代型;二是呈突变接触产于碳酸盐岩层中的热液充填型.前一种产状的软玉多产于断裂带两侧,是基性火成岩与碳酸盐岩直接接触交代的结果;后一种产状的软玉多产于断裂带附近的围岩中,是接触交代形成的含透闪石成分的流体,在温度压力骤降的情况下沉淀结晶而成.其中基性火成岩提供了软玉形成所需的Si,白云岩则提供了Ca,Mg等成矿物质.结合成矿构造背景的研究,提出东昆仑地区极有可能是一潜力巨大的软玉成矿带.
2005年09期 1191-1194+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赵娟,范代读,刘曙光,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人地相互作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人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主要依附于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活动场所也受制于三角洲发育的影响.之后人们逐渐采取适应自然变化的措施,力争能与自然协调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过度的人类活动已使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的问题包括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污染、盐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脆弱区之一.由于影响长江三角洲环境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以及人类的主动适应能力,目前难以确定三角洲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即超过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
2005年09期 1195-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兰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m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2005年09期 1201-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湘通,郑洪波,John Chappell
地表岩石中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含量是侵蚀速率和辐射时间的函数,通过对岩石中10Be和26Al含量的测定能反映较长时间(103~107a)和较大空间尺度上的侵蚀作用大小和过程.根据10Be含量估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侵蚀速率为30~60m·Ma-1,攀枝花至三峡长江流域内地表平均侵蚀速率为200m·Ma-1.
2005年09期 1206-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蔡进功,郭志刚,李从先,周自立
在对水体中各类有机质特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划分出生物有机质、溶解有机质、胶体有机质和聚合有机质四种基本形式,它们在有机质的聚集和沉积作用过程中的特征和差异性,必将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多样性.生物有机质既是有机质的保存者,也是其他有机质类型的物质提供者;溶解有机质和胶体有机质分布广、化学活性强,可以相互之间及与无机矿物间聚合,是有机质聚集和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环节;聚合有机质的形成与生物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相关,类型多样,但它是携带有机质沉积和保存的重要载体.水体中不同类型有机质既可以形成有机颗粒,又可以相互转化,造成了有机质沉积过程和保存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的差异性.
2005年09期 1213-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傅强
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下第三系阜宁组(E1f1,E1f2,E1f3,E1f4)地层中垂向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研究,得出自阜一段(E1f1)至阜四段(E1f4)沉积时期的高邮古湖泊的水体古盐度是逐渐变淡的;湖泊水体的深度在阜二段(E1f2)和阜四段(E1f4)最深;详细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每一个组段地层内水体的古盐度和湖泊水体深度都有振荡.由此确定阜宁组沉积期可分为9个相对湖平面升降的中期旋回,相对上升最大期为阜二段(E1f2)和阜四段(E1f4)沉积期,相对下降最大期为阜一段(E1f1)沉积期.
2005年09期 1219-1223+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胡光明,纪友亮,陈世悦,冯志强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北部水系在大庆长垣一带形成大型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发育了大量的下倾尖灭砂体,部分砂体在后期大庆长垣形成过程中被抬升而由下倾变为上倾,形成岩性圈闭.另一方面基准面变化控制了三角洲位置的迁移,从而决定了三角洲前缘砂体尖灭部位与大庆长垣背斜北坡的相对位置,二者空间位置的搭配影响到砂体上倾尖灭的形成.另外,三角洲前缘的透镜状砂体的圈闭条件由沉积作用决定,不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预测大庆长垣以北的黑鱼泡凹陷中嫩一二段的透镜状砂体、大庆长垣北坡姚家组透镜状砂体、滨洲线以南的大庆长垣顶部姚家组上倾尖灭砂体、大庆长垣北坡青山口组透镜状砂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比较有利的岩性圈闭.
2005年09期 1224-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纪友亮,曾留芳
在对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将济阳坳陷红柳地区下第三系划分出了7个三级层序、19个体系域.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的差异变化所反映的古地形,认为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第Ⅰ,Ⅱ层序间的界面附近可形成有利的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与构造-岩性圈闭;第Ⅳ层序低位域可作为油气的运载层,在合适构造的匹配下,可形成有利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并对有利区带做出了预测.
2005年09期 1229-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风丽,王清,沈财余
利用3D地震数据体,联合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提取和分析了反映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不整合面断块型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最大振幅参数、构造应力场的裂缝信息参数、地震波阻抗参数、地震信息的方差参数和吸收系数参数等,并且将这些信息参数与已知先验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应力场的裂缝信息参数能较好地检测出这种储层的特征,其次是波阻抗参数和地震最大振幅参数,吸收系数参数和方差参数相对较差,以此为依据,成功地预测出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横向展布.
2005年09期 1235-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华根,李丽华,许惠平
重点分析并研究了产生随机数的方式,模拟退火与二维定位算法结合的目标函数的形成,并以二维定位的模型数据的定位为实例进行了计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模拟退火定位算法打下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2005年09期 1240-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军,孙连浦,周祖翼,陈永杰
在详细描述合肥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的同时,给出了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分析计算不同阶次细节的结果.通过不同阶次小波细节特征的比较以及同布格异常总的特征比较,得到了一些盆地边界断裂及沉积范围随时代从老到新的动态变化信息.西界断裂周集—吴集断裂可以向南延伸至大别造山带;南部边界在舒城至晓天间随时代从老到新逐渐南移,现今的边界可划到龙河口附近;东界郯庐断裂随深度从深到浅被后期改造的痕迹越来越清楚.从早侏罗世开始,盆地内沉积分布范围开始由小变大,逐渐又由大变小,由连续变得不连续.
2005年09期 1244-1247+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娜,许惠平,陈华根
通过剖析ArcIMS(internetmapserver)的结构特点及其定制客户端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的传递机制,结合中国岩石圈为例阐述了借助ASP(activeserverpage)与ADO(activedataobject)等数据库控件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多源数据的方法及扩充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思路;以ArcIMS为辅助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所涉及的6个子库18个图层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为需要岩石圈数据的信息者提供了相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查询与分析等服务,实现了空间数据资料在互联网上的共享、交换.
2005年09期 1248-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永辉,谢雄耀,王承
针对非开挖施工的特点及需要,开发了地下管线雷达探测图像处理解释软件系统;通过对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实现了不同类型雷达数据的共享数据处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探地雷达剖面的智能解释、解释成果的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并可根据解释获得地下管线分布数据,系统自动设计非开挖钻进轨迹;现场验证及试用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对地下管线的判别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为非开挖施工提供准确的资料及指导非开挖施工.
2005年09期 1253-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许惠平,刘丁,陈华根
剖析了Microstation中矢量地形图的结构,研究了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在SQL2000SERVER中统一管理的技术,并结合上述两项技术在Microstation平台上实现并建立了大庆油田正射影像图库管理系统,实现多种类型的专题矢量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的综合管理,并实现各类专题图的查询、叠加、拼接、裁减和输出.
2005年09期 1259-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凯,李振春,曹景忠,马在田
共聚焦点(CFP)偏移是基于等时原理,通过激发聚焦和检波聚焦的双聚焦实现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成像方法.在速度模型正确的情况下,聚焦点响应和它的逆时聚焦算子的聚焦度差异时差(DTS)等于零.此时,二者的相关能量最大.若速度不正确,则差异时差不为零,相关能量弱,但根据差异时差,可以进行算子的更新.基于差异时差分析、速度扫描和相关能量准则,实现了正确算子的求取和偏移速度的估算.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试处理表明了所用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05年09期 1265-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健生,张昊
为了消除探地雷达剖面中存在的旁侧影响、“X”形同相轴等线段形干扰,把拉东变换引入到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通过原理的分析和对水平线性同相轴经离散拉东变换后数据的特征深入研究,建立了水平线性同相轴的振幅大小以及波形曲线与变换结果中心条带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拓展和应用,提出了雷达剖面上线段形干扰特征提取和消除改进的离散拉东变换的方法技术.理论模型实验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都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005年09期 1270-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陈冰,王家林,钟慧智,郝沪军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前第三系盆地结构及中生界的分布进行了综合物探研究,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和磁性基底深度,首次获得了全区中生界的分布,并对盆地内的断裂、火成岩分布及构造区划作了推断,提出了该坳陷为弧前盆地的认识,为该区勘探部署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2005年09期 1274-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09期 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