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256863

  • 博士生导师霍佳震教授简介

    2004年05期 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博士生导师陈清军教授简介

    2004年05期 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确定岩土边坡潜在破裂面的组合优化法

    冯紫良,冯时恩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复杂应力状态下土坡稳定分析的新方法 .该法利用可靠度理论建立判断土体破裂线的准则 ,将有限元网格中的单元和节点作为组合优化的对象 ,结合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土坡中最危险的潜在破裂面 .较详细地叙述了这种基于有限元分析技术和组合优化法来确定土坡中最危险的潜在破裂面的原理和实施过程 ,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最后对这种方法作出了讨论 .

    2004年05期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实测与数值模拟

    蒋通,张昕

    从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 2个方面分析研究上海高架轨道交通明珠线引起的环境振动实况、发生机理及振动传播规律 .根据实测资料提出了预测明珠线引起环境振动振级的统计回归公式 .建立了车 -桥子结构和框架 -地基基础子结构 2个体系的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计算了典型区段在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沿线环境振动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用提出的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算得的环境振动振级与统计回归公式符合较好 .

    2004年05期 56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0 ]
  • 软土地基中桩基施工时的挤压力影响

    唐世栋,杨卫东,王永兴

    通过分析实测资料 ,对桩基施工过程中对土的挤压力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桩端处土压力随桩体贯入深度的变化及其最大影响半径 ,并与理论解进行了对比 .对施工流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提出群桩施工过程中的土压力有其最大值和稳定值 ,并从理论上作了说明 .结合孔隙水压力的资料 ,可为桩基施工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有效应力分析 .

    2004年05期 570-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无腹筋混凝土梁的碳纤维抗剪加固试验研究

    匡志平,刘成伟,王皓波

    对一系列无腹筋碳纤维加固梁进行了试验研究 ,分析了影响碳纤维抗剪加固效果的因素 ,并比较了粘贴方式的不同对无腹筋梁的加固效果 .根据试验结果 ,得出无腹筋梁碳纤维加固的脆性特征比较明显 ,对于矩形梁 ,斜贴与U型贴对于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基本相同 ,而斜贴碳纤维布更能有效约束加固梁的变形

    2004年05期 575-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地下工程有限元程序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李晓军,朱合华

    在综合现有的有限元面向对象设计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可用于地下工程计算分析的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框架 .通过强调模型域与分析域相分离 ,单元、材料参数与本构模型相分离 ,并将有限元分析过程抽象为求解算法类、分析模型类、有限元方程组集类、约束处理类和自由度编号类 ,整个有限元分析过程清晰简洁 ,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很大的可扩展性 .

    2004年05期 580-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期文章摘要预报

    2004年05期 584-590+595-606+647-655+663-671+684-689+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形方法覆盖系统自动生成算法

    蔡永昌,朱合华,夏才初

    用覆盖所有材料区域但独立于材料实际几何边界的任意形状数学网格和实际的物理网格来建立流形方法的覆盖系统 ,直接从数学覆盖和物理覆盖的定义出发 ,探讨了流形方法覆盖系统的全自动生成技术 ,并用VisioC ++及其标准类库实现了流形单元和 2套覆盖的自动形成和编号 .

    2004年05期 585-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压缩荷载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细观实验研究

    代高飞,尹光志,皮文丽

    利用计算机层析摄影技术 (CT)进行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脆性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动态CT试验 ,得到了单轴荷载作用下各个应力阶段煤岩从微孔洞压密到微裂纹萌生、分叉、发展、断裂、破坏以及峰值后各个阶段清晰的CT图像和CT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把白皎煤矿煤岩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全过程分为 5个阶段 :损伤弱化阶段、准线性阶段、损伤开始演化和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峰后软化阶段 .通过对CT数及其方差进行分析 ,得到了单轴荷载作用下各个应力阶段煤岩的损伤演化规律 ,为从细观尺度探讨微裂纹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

    2004年05期 59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

    胡志平,冯紫良,刘学山,陈枫

    从基于敏感度分析的风险因子识别入手 ,重点讨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的梁 -弹性铰-地基系统结构分析计算简图、风险评估矩阵和基于一次二阶矩法的灾害事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提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框架 (RAST法 ) ,并给出了某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工程实例

    2004年05期 596-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典型土层与混凝土接触特性的试验研究

    刘学增,朱合华

    利用直剪试验 ,结合上海典型土层 ,分别在饱和和水下 2种情况 ,对褐黄色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灰色粘土、灰色粉质粘土、暗绿色粉质粘土和草黄色砂质粉土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几种典型土体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切向位移应力关系、法向位移应力关系、摩擦角、粘聚力、破坏比以及初始切向法向刚度 ,从而为相关问题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依据 .

    2004年05期 60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计算

    林志,朱合华,杨超,杨林德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讨论了土体材料的动力特性 .建立了盾构区间隧道抗震设计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客村区间隧道的抗震设计中 .

    2004年05期 607-61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受限CO射流扩散规律的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

    徐琳,张旭,臧建彬

    结合某发动机试验室的具体情况 ,对受限CO射流扩散规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分析了通风量和送风温度对于CO扩散的影响 ,结果表明通风量对CO扩散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送风温度对其的影响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某发动机试验室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

    2004年05期 61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渤海湾盆地剥蚀量恢复中的综合分析法

    纪友亮,杜金虎,邹伟宏,梁宏斌

    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等 ,确定渤海湾盆地中生界的剥蚀量 ,并建立起初步的埋藏史曲线 ,然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技术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 ,沿可能性最大的几种不同地质概念热史路径 ,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Q 5井等的白垩统地层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比较 ,确定了该井合理的、精确的地质演化历史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Q 5井在距今 70Ma时 ,白垩系地层达到其演化历史上的最大埋深 (35 0 0m) ;之后发生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 ,下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95 0m ,上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15 70m .研究过程证明 ,多种方法结合 ,比单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可靠 .

    2004年05期 617-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大悬挑屋盖脉动风模态力谱与位移谱

    黄本才,齐辉,陈勇

    以风洞实验的脉动风压实测记录为基础 ,运用模态分析法研究了越南国家体育场大悬挑屋盖脉动风的模态力谱、模态位移自谱和互谱 ,互谱包括实部和虚部 ,分析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性 ,为屋盖模态位移、多模态和交叉项几何动位移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也为在频域内进一步研究和提出抗风实用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

    2004年05期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的低温性能

    姚武

    研究了低温环境下 (气温变化为 - 15~ 5℃ )聚丙烯腈 (PAN)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增长趋势的影响 ;探讨了快速冻融试验条件下 (- 17.5~ 7.5℃ )PAN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发现PAN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性较好、纤维间距小、纤维和混凝土界面结合状况良好 .研究结果表明 ,掺入PAN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含气量 ,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应变、抗弯韧性和断裂能 ,因而有利于混凝土低温环境下的强度增长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 .

    2004年05期 627-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探测炸药的核四极矩共振/电磁感应方法

    房旭民,徐政

    介绍一种新颖的核四极矩共振 /电磁感应 (NQR/EMI)方法 .它利用一个脉冲激励源和探测线圈 ,可同时获得NQR和EMI信号 ,即可同时探测炸药和金属物体 ,解决了NQR技术不能探测金属外壳未爆弹药的问题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2004年05期 63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多相催化湿式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反应条件

    李光明,王华,陈玲,赵建夫

    活性炭是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吸附剂 ,其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动态吸附法吸附苯酚溶液的方法 ,模拟活性炭的吸附饱和过程 ;采用浸渍法制备CuO/Al2 O3 催化剂 ;在高压反应釜中对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进行多相催化湿式氧化 ,使活性炭得以再生 ,并氧化分解被脱附析出的有机物 .在温度 2 10℃、氧分压 0 .6MPa下 ,反应 1h的活性炭再生效率为 4 7.0 % ,出水化学需氧量 (COD)为 36 7.0mg·L-1.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再生活性炭 ,并使出水的COD明显下降 .还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再生效率和出水COD的影响

    2004年05期 636-639+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填埋层空气状况对填埋初期渗滤液水质的影响

    于晓华,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渗滤液的回灌可以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 ,降低渗滤液的有机物浓度 .但填埋初期进行渗滤液的直接回灌 ,会导致垃圾层内有机酸的积累 ,阻碍甲烷化过程的建立 .通过实验室模拟 ,研究了垃圾层中空气状况对填埋初期渗滤液直接回灌出水水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向填埋层供给少量空气 ,就可以解决填埋初期渗滤液直接回灌产生的有机酸积累问题 ,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迅速降解 .

    2004年05期 640-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混凝与超滤联用技术处理长江原水的研究

    李伟英,董秉直,谭章荣,范瑾初

    采用混凝和超滤膜联用技术进行处理长江地表原水的中试试验 .结果表明 ,这一工艺浊度去除率达 99.9% .溶解性有机物质量浓度 ρ(DOC)、锰法化学需氧量 (CODMn)和 2 5 4nm处的紫外吸光度A(UV2 54) 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 .与同期采用常规工艺相比 ,本工艺水质优且节约 2 / 3混凝剂 .处理系统连续运行 6月 ,膜压差仅从 0 .0 2MPa增加至 0 .0 34MPa,增长缓慢 .

    2004年05期 64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单点和多点法确定区域性椭球空间位置及元素

    施一民

    在工程GPS网的平差转换中 ,为使GPS网与地面网在空间边长投影方面取得相一致的边长尺度 ,须选用一个与地面网边长归算高程基准面 (以下简称为投影面 )尽可能贴近的区域性椭球面 .将现有的各种确定区域性椭球面的方法归结为单点法和多点法 2大类 ,简述了各自的出发点及其具体做法 ,并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比较 .从而说明 :按单点法确定的区域性椭球面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当测区范围较大时 ,更宜采用多点确定法 .

    2004年05期 648-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固定转换参数的GPS网平差与坐标转换模型

    沈云中,傅晓明

    分析了起始数据误差与坐标轴指向变化对于转换参数的影响 ,提出了采用固定转换参数的GPS基线向量与地面已知数据进行联合平差与转换的模型 ,探讨了采用该模型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利用这一模型处理了上海地铁M8线GPS控制网的数据 ,结果表明 :当已知点位于GPS网的一侧时 ,采用这一模型能够显著地提高GPS控制网的外符合精度 .

    2004年05期 65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地下导线加测陀螺边最优位置确定及精度分析

    潘国荣,王穗辉

    从熵的定义出发 ,运用熵变小准则导出了确定地下导线加测陀螺边最优位置的基本公式并用程序加以实现 .同时对测有多个陀螺方位角地下导线的平差及精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这对城市地铁建设中地下导线的布设和测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2004年05期 656-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摄影测量共线方程的一种新解法

    陈义

    共线方程是摄影测量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根据共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导出了基于正交旋转矩阵下的与摄影中心坐标、旋转矩阵、内方位元素相关的共线方程的误差方程 ,该程差方程形式简洁 ,可直接解算内、外方位元素 .这种解法非常容易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

    2004年05期 660-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知识工程的导弹总体方案快速生成系统

    李爱平,刘光富

    导弹总体方案的论证和总体设计过程是一个包含了对知识的继承、集成、重用、创新和管理的复杂过程 .针对导弹总体方案设计过程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导弹总体方案快速生成的架构体系 ,分析了总体设计、调整方法、评估方法、设计功能等主要的功能模块 ,建立了系统的知识库 .该系统遵循人类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根据导弹的战术技术要求和国内外已有导弹型号 ,进行基于知识的集成技术研究 .

    2004年05期 664-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热风加热系统的研究

    周海波,宋德朝

    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的关键技术———加热系统的结构、工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并对其加热机组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大量的试验 ,设计出适用于再生加热机组的控制系统 ,并对加热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加热实验 ,得到了符合设计要求的结论 .

    2004年05期 668-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C33262的高功率因数AC/DC变换器研制

    毛明平,吴志红,陶生桂

    功率因数控制芯片MC332 6 2为核心 ,设计了一种宽电压输入范围、固定升压输出的 15 0W的AC/DC变换器 .对该变换器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APFC)技术、MC332 6 2芯片的原理和结构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以MC332 6 2为核心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能在 95~ 2 5 0V的宽电压输入范围内得到非常稳定的4 0 0V直流电压输出 ,并使得功率因数达到 0 .99以上 ,总谐波畸变降低至 6 % .

    2004年05期 67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瞬态特征小波分析在心率变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顾鸣,徐安,彭旗宇,黄国建

    瞬态分析是心率变异性研究中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利用小波变换表征信号瞬态特征的能力 ,对静卧 -心算实验诱发的R R间期瞬态边沿进行了李氏指数和平滑因子的分析 .发现健康样本的李氏指数大于冠心病样本 ,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

    2004年05期 67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OPSwitch的反激式DC/DC电源设计

    付登萌,陶生桂

    简述了TOPSwitch的工作原理 ,分析了基于TOPSwitch的反激式DC/DC电源的工作过程 ,并通过设计一个输入宽电压范围、输出电压 15V、输出功率 4 0W的电源来给出设计过程中各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这对于简化直流源的设计过程 ,提高设计效率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证明该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

    2004年05期 680-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被动加载系统中的多余力矩复合补偿方法

    袁朝辉,王磊

    分析了被动式加载系统中多余力矩的特点 ,针对前馈补偿方法中存在的高阶微分补偿控制器物理上难以实现以及模型失配问题 ,提出了基于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 (cerebellarmodelarticulationcontroller,CMAC)的复合补偿方法 .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基于CMAC的复合补偿方法对于多余力的抑制具有明显效果 .

    2004年05期 685-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波动率持续性基于信息到达过程的成交量解释

    施红俊,陈伟忠

    综合利用对数周期图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扩展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对随机抽取的 10只上证 180成份股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收益波动率和成交量有相同的长记忆特征 ;信息到达过程是波动率行为的原因之一 ,成交量和波动率展现出的相互因果关系可能是它们同受信息到达过程影响的结果 ;成交量变量能够在有限程度内解释部分波动率的持续性 .

    2004年05期 690-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管材超声检测中导波模式及频厚积的选择

    他得安,刘镇清,贺鹏飞

    用轴向功率流分布来选择检测自由管状结构的最佳导波模式及其最佳频厚积 ,并将混合边界元法应用于管状结构 ,对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对于自由管材 ,用超声纵向L(0 ,1)模式检测时 ,频厚积在 0 .15MHz·mm以下时较为灵敏 ;用L(0 ,2 )模式检测时 ,在 1.4~ 1.8MHz·mm之间对检测管壁中央的缺陷较灵敏 ;用L(0 ,3)模式检测时 ,在 2 .0MHz·mm以下对管内外表面上的缺陷都较灵敏 .轴向功率流分布能有效地选择检测的最佳导波模式及其频厚积 .

    2004年05期 696-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博士生导师黄茂松研究员简介

    2004年05期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博士生导师凌建明教授简介

    2004年05期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